最近investigate了一下Web 2.0的概念,受益匪浅……于是一定要share一下……

我在学英语的地方尝试做了两个presentations。第一个由于我直接从技术讲起,而且没有准备具体的例子,对象又都不是网络化生存的或者计算机界的人,因此沟通并不是很畅顺,效果不佳。于是第二次我准备了一个例子,几乎主要是靠例子来解释web 2.0的几个核心能力(Core Competencies),效果好了很多……

另外一个方面,之前也跟一些朋友聊过web 2.0的概念,我感觉毕竟不少人并不是那种经常使用网上新的业务的网虫(解释一下这里的网虫并不指那些泡论坛或者下载影音的人,而是经常使用网络最新的业务、跟着网络应用最前沿趋势的人),可能会有些误解web 2.0就是改变原来的以网站为主,变为以blog为主,AJAX,丰富客户端的形式。其实web 2.0的概念和趋势要大于这些。

当然我这儿主要打算把web 2.0的一些特性,用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其中的一些趋势,希望能够让不在IT领域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的理解web发展的一些趋势,作为一种参考。

在此我先列出Web 2.0的核心竞争力

-- 服务,而不是打包的软件,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可伸缩性。
-- 控制独特的、难以再造的数据源,并且用户越多内容越丰富。
-- 把用户作为共同开发者来信任。
-- 利用集体智慧。
-- 通过客户的自服务来发挥长尾的力量。
-- 软件超越单一设备。
-- 轻量型用户界面、开发模式、和商业模式。

引用来自《什么是Web 2.0(What Is Web 2.0)》中文版
英文版链接为http://www.oreillynet.com/pub/a/oreilly/tim/news/2005/09/30/what-is-web-20.html
中文版链接为http://www.enet.com.cn/article/2005/1122/A20051122474593.shtml


我准备的例子是关于一个输入法,这个例子的最初版本其实脱离了网络,仅作为一个小小的工具软件安装在每台计算机上,就像“全拼输入法”或者“五笔字型输入法”一样。之后每一个版本增加一些额外的功能,这些功能说明了Web 2.0的某些特性。

1 标准发布版本
由一些标准制定组织,或者一些大学或研究院进行研究开发后,提供的标准的输入法版本。比如常用汉字为几千个,常用的词组是哪些,对应的输入方法是什么,各种快捷键是哪些等等。
这个版本代表了典型的早期的计算机/网络应用,由权威机构研究制定,定期发布补丁修复系统的小漏洞,经过一定年限后发布一个全新的版本,增加一些用户要求的或者技术进展的新功能。但是主要的控制权,一直都是在软件制作方的。

2 每日/自动更新版本
为了提供最新的流行词汇的方便输入,输入法可以自动连接网络获取最新的词汇库。
当流行词汇的输入对于一个输入法来说很重要的时候,软件本身的价值就很小了,自动更新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,这有点像防病毒软件,软件本身不太重要,重要的是提供的更新服务。这里开始出现了上面提到的“服务而不是打包的软件”的重要趋势。

3 本地化或者专业化的版本
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对输入法软件的需求进行本地化和专业化的设置,例如一个在广州的计算机专业的青年男用户,喜欢运动和旅游,他把这些信息进行了设置之后,在输入词组或者句子的时候,将会依照这些特点,把类似粤语的句子组织方法放在候选列表的前面,把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词汇放在前面,运动和旅游的词汇同样也会获得高的优先级。
这里给了用户一些定制个性化服务的能力,开始把用户的纳入到软件/服务中了,不过用户参与得更多的情况在下面的版本。

4 用户可参与的版本
很多输入法都提供自学习功能,这个版本提供一个功能,使经过自学习的词汇,能够在可信任的朋友之间进行共享。因为经常通信联系的朋友之间(比如通过email或者即时通信软件[如QQ、MSN等])交淡的时候,其实都会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词汇,如果朋友之间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建立了互相信任的认证(例如刚才提及的email或者MSN或者某些blog),共享用户的输入法词汇库的信息将能够改善用户的输入体验。
这个版本其实不但说明了用户参与的重要性,还表述了集体智慧、客户自服务方面的趋势,用户也算成为了共同的开发者了。这些用户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数据成为了“独特且难以再造的数据源”。相对来说,这个版本在增加了用户参与的特性后,最鲜明地表明了Web 2.0服务的核心竞争力。

5 可伸缩可移植的版本
除了计算机,不少用户都有各种各样的电子消费品,这个版本能够方便地嵌入到各种电子设备上,例如手机、电视机/机顶盒等,并且方便地在这些不同设备间共享数据,也可以有在不同设备上不同的偏好设置,比如在机顶盒上就把电视剧/电影的词放在前面。通过这个版本,在计算机上面经常查询某个电视剧的网站,或者经常跟朋友聊天谈到这个电视剧,在电视机/机顶盒上就能够优先选择到这个词了。
这个版本突出了web 2.0的软件/服务超越单一设备的趋势。

6 可混合版本
不同服务提供商的输入法可以通过这个版本集成起来,提供更加个性化,更加方便的服务。例如不同输入法提供的词库,可以通过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设置进行集成/合并,接着上面提到过的广州的计算机专业男性用户,A输入法偏重计算机专业词汇,B输入法在地区性方面做得更好,A和B集成一个综合的C输入法后,此用户在撰写广州地区的计算机情况的文章的时候,将会获得更多便利,因为两者的词库在一定程度上合并了,但是这只是发生在这个用户的计算机上,A和B输入法仍然属于各自的服务提供商。
这个版本主要为了说明一种数据的可混合性(Remixable data),可以方便的与别的服务集成。

7 用户可控制版本
这个版本主要是增强第5个版本和第6个版本的灵活性,超越可以方便的嵌入到不同的设备上,以及可以集成不同服务提供商的输入法服务,达到用户可以参与或改变软件/服务的内部逻辑。在一定程度上,用户可以改善这个软件/服务的性能;也可以集成到用户自己进行的客户端编程中。甚至可以发布经过用户“改装”的版本。
这个版本令到输入法几乎已经不再是一个“版本”了,仅作为一种业务逻辑可以被改变,被应用、被集成、被嵌入等等。体现了将用户作为共同开发者来信任的趋势,同时也揭示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。当然,也更容易牵涉到许多法律上需要界定的问题(其实别的版本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)。

输入法的例子到此暂时结束了,通过这个例子表述了许多web 2.0的核心竞争力。要补充的是用户越多内容越丰富效果越好这个趋势,最好的例子仍然是当前活跃的BT下载之类的P2P服务,用户越多,同时下载同一个数据的人越多,则在这个地区这个数据的下载服务效果就会更好。如果在这个例子中要体现的话,那就是如果使用这个服务的广州用户越多,那么广州地区流行的词汇将会更容易被系统学习到,更容易被共享给别的广州的用户。

输入法相对来说更像一种软件,但是在刚才那些版本的扩充下,已经成为一种服务,并且是一种包括交流与交互,在一个区域/社区或者更广的域的服务。如果第1个标准发布版本代表以发布者为中心的Web 1.0的网站形式的话,不断改善的版本就是逐步像Web 2.0净化的趋势。希望这个例子能够从这些侧面说明一些问题。恳请批评、指正、讨论等等。


尽管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和给予的帮助,深深感谢之前所有帮助过这篇文章的每个朋友,以及预先感谢之后对此文给出意见和建议的每一个人……